成为富一代[年代]_分节阅读_第224节(1 / 2)

  玉琳把小景和爷爷堵在家里,给他们两个人发工资,给严刚给了500元的花销。

  玉琳给小景一叠钱,说:“小景,你帮忙算账,每天5毛,算你100天,给你50元工资,这钱是你的私房钱,你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

  “谢谢妈妈!”小景笑眯眯的接了钱,一边数一边谄媚的说:“妈妈,明天我还给你帮忙。”

  “明天我休息。我们家今年的生意就做到今天,要给别人留点财路。”

  腊月的年集,提着秤拿着化肥袋来长谷收山货的外地人越来越多。

  小景和爷爷上街,看到给他卖过粉条的婆婆把粉条卖给了一个陌生的叔叔,两个人都笑呵呵的。

  “李婆婆,你家还有粉条吗?”

  “呀,是小景啊,你妈妈不收粉条,我就卖给外地人了,一斤也是6毛钱。”

  严刚看孙子脸飞快的转过来,一脸的不高兴。

  李大姐笑的有些尴尬。

  “大姐,小孩子脾气来得快去的也快。你知道的玉琳只要你们粉条卖得好,不管卖给谁,她都替你们高兴。”

  严刚见她还是不好意思,搓着手像个犯错的孩子,不得不解释。

  “李大姐,给你透着底,玉琳的货还没卖出去,也没有本钱再收。你给邻居们带个话,6毛钱能卖都卖了。”

  “是这样的吗?那我得赶紧回去了,我家还有几百斤粉条呢!”

  李大姐宛若脱兔,飞奔着走了。

  严刚把闷闷不乐的小景抱回家,把事前前后后给玉琳说了一遍,留他们母子俩在家。

  “小景觉着李婆婆没把粉条给妈妈留着,所以很生气,是不是?”

  “嗯。她明明要把粉条卖给妈妈的。”小景抱着妈妈的脖子,见妈妈没有揍自己,大着胆子说:“妈妈收粉条,她们才有钱。”

  玉琳抱着儿子想了半天,笑着说:“小景,妈妈收粉条是为了帮爸爸。

  所以,如果有外地的叔叔来收粉条,妈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妈妈的意思是不管李婆婆还是陌生的叔叔,他们都在帮妈妈。

  这样的话,妈妈就有时间陪小景逛街,陪小景钓鱼,给小景和爷爷做饭。”

  “那他们都是好人,是和我们一国的?”小景眼见的高兴起来。

  “对。他们是和我们一国的。”

  “妈妈,李婆婆好像不好意思,可我没说她也没骂她哦。”爷爷还骗她。

  “那是因为李婆婆喜欢你,才在乎你的态度。下次逢集,见了李婆婆好好打个招呼,她就高兴了。”

  玉琳见小景还有话要说,静静地等着。

  “爷爷骗她,说你的粉条没卖完。”小景贴着玉琳的耳朵,小声嘀咕。

  玉琳眼睛一亮,也贴着小景的耳朵学他,问:“小景知道妈妈的粉条卖完了?”

  “嗯。我不告诉别人。”

  玉琳心里涌出无尽的喜悦,这小子,好聪明,他怎么知道家里都没人和他说。

  玉琳拍拍儿子的小肩膀,小景今年个子窜高,吃一碗多饭还是瘦,面相上越来越像爸爸。

  “小景,瞌睡了吗?”

  “没有。”小景躲在妈妈的怀里不想起,妈妈的怀抱香香的。

  难得小景在她怀里睡午觉,玉琳就这样抱着坐着,看着他睡。

  腊月十五,街上的红薯粉条卖到了8毛一斤,杨老太太回来还说村里的粉条有人上门去收,也要7毛钱一斤。

  “玉琳,这外地人一来,明年的粉条你怕收不了多少了。听丽丽说还有人上门收药材,鬼鬼祟祟的,他们供销社派人了拦都拦不住。”

  “大娘,国家早就允许私人做生意了,你看着,明年来订沙发的客商会更多。我听说有一个体户在东街开了间沙发作坊?”

  杨老太太摆摆手,叹口气担忧的说:“你的消息过时了,已经开了好几家,几个村也有人订做沙发。

  听说林县请了我们的大师傅去开了两家家具厂,一家专做沙发,一家专门做床垫。

  弹簧订的我们的,东西一样,批发价比我们贵一倍还多。听他们说,我们的沙发年后也要涨价。”

  玉琳觉得可以了,花了两天时间把去年到今年沙发厂的变化写了一篇时事报道,投给兰娟的报社,相比产值等硬性数据及盈利用途,最吸引眼球的是她拍的从无到有的对比相片。

  玉琳也顺带写了正在建设中的公路和长途运输队。

  严斐这一年的精力基本都用在乡镇公路的建设和县管长途运输队的建立中。

  因为有了沙发厂的收入,严斐今年开年就开始修县上到13个乡的公路,再扩展到85个自然村的乡村公路。

  县上集中采购水泥,沙石因地制宜,人工都是请的村里人,一天7毛钱的工钱,男女老幼都可以上工,骡马牛都算工资,三轮车免费加油,一辆车一天按照运输量给工资。

  长途运输队主要由12个县车队班车师傅组成,再配备经过考试录用的两名学徒工,主要的任务一开始是从广省运输席梦思床垫的棉布和从机械厂运输钢丝制作弹簧,以及承接从北方来的牛皮。

  等旁边省的水果成熟,严斐给汽车升级成8度的恒温冷藏车厢,运输南方便宜北方昂贵的热带水果大赚了一笔钱。

  领导班子决定,扩大运输队的规模,现在发展到32个熟练师傅,一次同时可出16辆大卡车。

  冬天的这段时间,他们主要把南方的蔬菜水果运输到北方,再批发给当地签订好合约的供销社,挣到了大几倍的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