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谈资36(2 / 2)

  何太监屈腰上前回话:“淑妃娘娘带着十七公主在宫楼上远远看了一眼,并没说什么,只是瞧成义候一直揉肩膀,担心父亲让宫人送了些补药回去。”

  “大伴,你说苏元敬那手是真的上不了战场了吗?”

  何太监垂首,一股阴恻恻的风吹得他不寒而栗,摇了摇头,脸上复又堆满笑:“陛下,奴婢又不是太医,这怎么看得出来!”

  皇帝收回视线,慢慢踱步回内殿,双手背叠在身后,慢条斯理道:“你说的是,去太医院找个人去他府上瞧瞧吧。”

  “是,陛下当真宅心仁厚,体恤老臣。”

  封赏圣旨下来后,苏府一时门庭若市,前来道贺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

  苏渊只与些旧同僚老朋友,无事喝两口酒,其余一概借口养伤,闭门不见。送礼的人吃了几回闭门羹后将主意打到苏珝头上,他几乎是来者不拒,没出几日,整个上京斗鸡走狗、寻欢作乐的地方被他摸得是一清二楚。

  他好游猎,巴结奉承的人络绎不绝给他送大宛名马,占满了整个马厩,宝鞍金带流水一样送进苏府,他都照单全收。

  外面闹得沸沸扬扬,苏渊毫不知情。

  此事还是庄上的庄稼户们闹到顺天府才被苏渊知晓。

  冬日的麦苗掩盖在积雪下,马蹄一踏,坏死的秧苗就再也冒不出头了,庄稼户们畏惧对方是权贵,起初不敢声张,只能自认倒霉,后来是来庄上游方的道士听说了这事,替他们写了状纸,一纸诉状告到了顺天府。

  御史们闻风而动,朝堂上口诛笔伐,告罪的奏折雪片一样堆满案牍。

  苏渊勃然大怒,牵着那些马照着礼单一个个退了回去,苏珝跟在他身后哭天抢地,被他父亲揪着耳朵又骂又踹,两人竟就在长街上当场吵了起来,围观的群众看得津津有味。

  据说苏家三郎气极了,连家也不回,离家出走住进友人家中。苏渊隔几日就上街逮他一回,不是在酒肆就是在青楼瓦舍,每回闹出的动静都不小,冬日农闲,百姓们三三两两聚在一处谈闲,苏府的笑料是一桩接着一桩。

  御史的弹劾一日也没停过,连皇帝都旁敲侧击提醒了两句。苏渊长到如此年岁,头一次这样丢脸,羞的面红耳赤,连连告罪。

  谁家没个倒霉孩子?有些大臣见刚回京风光无限的成义候被自己亲儿子折腾地如此狼狈,心气都顺利不少,甚至产生了些惺惺相惜之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任是谁劳碌一辈子,子孙如此不争气,都能气得把棺材板掀起来。

  百姓们茶余饭后不再盯着苏府光鲜亮丽的门楣,而是苏府后院日日层出不穷的新谈资。

  日子一拐就进了年关。

  淑妃着人收拾箱笼做年礼时,皇帝令太监带来旨意:允淑妃回府省亲。

  --------------------

  凡斩获外贼领军官,永平十七年题准:千总领五百人,部下斩获三十名颗,升一级 ;领一千人者,六十名颗,升一级;把总领五百人,部下斩获十五名颗,升一级;领一千人者,三十名颗升一级。俱至三级而止。除参、游以上不许报功外,其千、把总等官,果系奋勇当先、亲自擒斩、纪功官随军纪验明白者,一体论叙。——改编并引自《大明会典》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