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尽释前嫌(五、六)60(2 / 2)
话说到此,晏殊才真正知晓了当今皇上的一片良苦用心,也更加从内心深处敬佩这个外表看去孱弱的皇帝。
晏殊拜辞,皇上余兴未尽道:“天圣八年贡举,朕有意试探柳永才学,正好太后送来礼记等书,朕刚好看到司空的设置及职能,出宫见到柳时便问他‘司空掌舆地图’出自哪里,如何作答,他未加思索便答,根本不用翻书查找,朕心中很是佩服。后来卿家知贡举,问到赋题,朕就随口以此作为赋题。直到那年他入宫祝寿,朕才得到机会问他为何考场上没有按照原来的想法那样答。他回答:既然已知题目,胜之不武,当辟蹊径。他说臣闻晏相少年便能若此,我一成年之人还比不上少年人吗?事可欺天不可欺心。”
皇上有意无意中提及此事,晏殊心有触动,引起深深沉思。
皇上见到晏殊沉思,索性将话讲个明白,便道:“那次圣诞与柳永谈话,朕乘醉问他:‘你既知道试题,因何不就此发挥?’他答:‘胜之不武,既与此前所谈之事暗合,焉知天下有此等巧事?抑或有人向你卖题也未可知,到时两张试卷思路相同,考官若是问到了,也不好解释,故此另辟蹊径。’他还以为朕也是应考举子,事先得到考题。朕又问他:‘奈何有张试卷是按你的原意作答,朕猜测出自你手,你在考场有作弊行为不成?你要如实回答。’朕这一诈还真把他吓着了,他慌忙跪倒道:‘当日考场上,时辰已然不早,一阵大风过后,感觉脚下有什么东西,见是一张试卷,还几乎是空白,便心血来潮将试卷拿来作答。’朕又问他:‘那你就不怕有两张意思近似的答卷了?’他道:‘当时也顾不得想那么多了,时间很紧了。’朕望着柳永退下去的身影,感慨地说了一句:‘你的率性而为,造就了一个状元,却苦了你的后半生,又让你背上多少骂名啊!’”
柳永虽然没有听到皇上说的什么,晏殊现在却听了个明明白白,以往许多的令人疑惑不解的事,顿时昭然若揭,也理解了皇上多年不予挑明的良苦用心。
皇上又意味深长地说了句,“唉,朕真的对不住柳爱卿呀!连那个不学无术的马季良都榜上有名,世人都嘲笑说天下无人了。”
“嗡”的一声,晏殊的脑子里一阵晕眩,心忽悠一下提到了嗓子眼,皇上的话让他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也让他对柳永有了新的认识,更让他想起了自己担任主考官时不光彩的一件事,多年强压下去,尘封在心底的往事浮上心头。这是因为柳永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行事作风深深震撼了他。
那是在天圣八年贡举之时,刘太后单独召见他,说是马季良也要参加此届贡举,取得功名后,要安排他进史馆任职。晏殊知道马季良是太后的亲戚,是太后的哥哥刘美的女婿。他还知道马季良是茶商出身,不学无术,虽然已经凭借恩荫取得官职,却还要不自量力去争功名。这个太后也是,明知此人不是材料,硬要安排他进史馆。
晏殊尽管不满,尽管知道事情不好办,但是不敢得罪刘太后。阅卷时他凭借主考官的权力,私下里竟将马季良的两份考卷重写,让马季良顺利登榜。
后来马季良真的进了史馆,还当上了龙图阁直学士。此事除了太后、马季良心知肚明外,他没敢向任何人提过,考官替考生答卷,还不成为天下笑柄。晏殊这后半辈子始终为这件事羞赧不已。
晏殊道:“臣将告退,既然谈到柳永这么多事,臣始终有一事不明,不知问得问不得?”
皇上笑道:“如果是与柳永相关,朕猜到你要问什么。”
见晏殊点头,皇上接着道:“你一定想知道,既然朕发现了柳永是个人才,为什么还要在天圣八年殿试时临轩放黜他。朕现在可以明白告诉你,一是当时为情势所迫,你那时也在朝堂亲眼目睹,而且你的主张同太后一样,也是不予录取他。实际上,太后与你还有区别,散朝后太后竟然问朕为何将他黜落,朕说是秉承太后旨意,太后竟说:‘你错会我意了,我根本没打算黜落他。’听了太后这样说,朕当时追悔莫及。再有,朕当时也确有磨折柳永的念头,本朝不缺两府官员,惟缺对礼乐词章精研者。自古诗人赠命达,如使柳永官场一帆风顺,他肯定不会在词学领域自成一家。为使他不至一蹶不振,朕才在卷头批上‘且去填词’四字批语,至于他如何对待这四字批语,那就是他的本领了,谁也料不到他竟闹出‘奉旨填词柳三变’那样大的声势。以柳永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古往今来恃才傲物者不能成就大功业,故先要抑之,才能成其德。当然了,没有前者,朕也不会仅仅为了磨折他而黜落,毕竟这对一个举子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一些。”
晏殊听了,对帝王心术之深由衷佩服。
皇上叹道:“是呀,是太残酷啦!险些害他丢了性命。诗家不幸国家幸,朕观柳永对词之贡献,有下述几点:一是他应该称得是第一个专业词家,像你和欧阳修虽在填词上卓有成就,但称不上专业;二是他开创了慢词,否则仅以小词无法与唐诗嫓美;三是拓宽了词的领域,举凡羁旅、咏物,无不涉及;四是扩大了词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因为好听易唱,所以才能广泛传播,市井中人多能吟上几首词;五是使许多词牌音律更加协美,增加了许多新的词牌,系统地完善了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