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规划!278(1 / 2)
李世民坐下之后,才开口道:“众卿,免礼!”
大臣们直起身来,就又听到李世民吩咐道:“郭安,把它抬进来。”
众人一时间有一些好奇,要抬什么进来?
纷纷都是微微躬身,低着头,瞄着大殿门口的方向。
似乎,都想要第一时间知道陛下这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他们也好第一时间想一想对策。
毕竟,大家的手中也都拿着他们这几天准备好的良策,想要一搏圣心呢。
陈平安也有一些好奇。
这些事情,李世民也不太会事先都要和他说到位。
不过,很快。
郭安就带着人走了进来。
后面则是两位侍卫,抬着一个物件走进了大殿。
众人这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份地图!
这一份地图,他们以前也看到过。
甚至是专门从大唐邸报上面剪裁下来,又让人照着上面画了一副比较大的,就摆在书房中呢。
那也是很早之前的事情了。
当初,赵王陈平安第一次提出浑天说不久,就直接把这一副大地地图给画出来,放在了大唐邸报上。
那一期的大唐邸报可是卖的非常多。
大家也都是为了这一份大地地图来的,买回去之后就剪裁下来,又或者是有钱的,请了一个画师,专门画了一副更大的。
侍卫把有着两米高的大地图,放在了大殿的一测。
站在前面的大部分官员,都是可以看到的,只有后面的官员,可能距离远一些,有点儿看不清。
李世民指了指地图,说道:“众卿且还记得这一副大地地图否?”
崔民干立即开口道:“回陛下,臣等还记得。”
往常,这么积极回复的人,可是另有其人。
只不过,这一次的大朝会,他不在。
李世民环视了一下。
其实,就算是这些官吏们不记得,也不要紧,因为现在就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众卿,这就是大地地图,可以看一看,大唐在这东胜神洲的东土之地。”
“以西域天堑为地界,东边是东胜神洲,西边就是西牛贺洲。”
“在这东胜神洲之北,其实还有一片广袤的大地。”
“只不过,这个地方更北一些,寒冬的时长自然也要比我们大唐要长很多。”
“但是这里也并不是一直都是一片冻土,在这里,有着冬夏两季。”
“故此,在这里必然也有人。”
“朕今日要说的第一件事,那就是让突厥和高句丽一起组成商队,把我们大唐的货物送到极北之地,换取那里的黄金、白银、铜、铁矿石等。”
这是要开发第三条丝绸之路了。
陈平安可是还记得,在这极北之地的地方,其实也是有着丰富的资源。
特别是黄金的产量非常高,白银也名列前茅。
毕竟,这里的疆域辽阔,自然不缺这些个物资。
而大唐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还有如今发电机、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以后需要大量的铜。
也需要黄金来作为金丝,以作电线。
因为现阶段,发电机的动力不是很足,不可能用铁线代替的。
而大唐产铜量并不是很高。
再加上,这些个资源,完全可以留在这中原之地的地下。
大唐以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为基础,用货物来换取其他地方的资源。
这在现阶段而言,也算是双赢的局面。
大唐生产了布匹、丝绸、白盐、食料、香料、玻璃、白酒、葡萄酒、罐头等等,也都是周边番邦们都需要的物资。
而黄金什么的,对他们而言,恐怕也就是一个石头。
要之也没什么用。
反倒是大唐这边就可以用铜和金来作为电线,用银子来作为银币,甚至是可以储存起来,慢慢地用。
等到社会机制更加稳定,也更加完善了。
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商业的发展,甚至是让百姓们拥有一个更长期的、固定的、超大额的资产。
说白了。
也就是房地产。
虽然很容易有泡沫,但是这个泡沫最起码也要很多很多年吧?
毕竟,以大唐的综合国力已经帝王制度等情况,经济再怎么发展,也是有着政·治的约束力。
先把路子铺出来。
至于这条路最后能够走多远,那就要看子孙后代们了。
李世民一上来的第一时间,就是让突厥和高丽组建商队,去趟一趟极北之地的水。
这和在高句丽、东瀛组建码头,去北俱芦洲趟一趟水,是一样的道理。
而在这件事情上,大臣们也不会反对。
要是以前,肯定会有一个重农抑商的先天条件摆在所有人的面前。
但是现在不同了,幽州、营州等地开垦出来不少荒地,东南之地的粮食产量也提升起来了,还有淮南、岭南等地。
再加上,还有一个土豆和玉米,经过这些年的播种,也是年年都丰收。
重农抑商的先天条件成为了必要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这个国策依然还在施行。
商贾们是在变多,但是粮食的产量没有减少,反倒是还在增加。
还有一个就是农工多了。
大家也没必要放弃耕种,去当个行脚商,走南闯北的。
行脚商中真正能够发家致富的人也不多,没那能耐,很容易就被吃干抹净了。
很大一部分的老百姓,还是喜欢安分守己的。
喜欢冒险的永远都是年轻气盛的少年郎。
这一条,大家也都是一致通过,没人会反对。
李世民又说起了第二条。
“这几日,朕也在召见诸卿问政。”
“最后得到了一个策略,那就是在高句丽和东瀛之地建立码头,组建海商商队,前往北地探路,寻找可以到达北俱芦洲的航海路线。”
“朕觉得这件事情和第一件事情,可以一起谋划。”
这个点子,其实是陈平安提出来的,然后被房玄龄等人优化了一下。
故此,他们在面对李世民问政的时候,都聊到了这一点,也都是有着自己的不同见解。
李世民自然是择中取优,制定了一个探路的章程出来。
郭安在李世民的授意之下,拿出了已经准备好的章程,一共抄录了四份。
两边各两份,进行传阅。
具体还是三步走。
高句丽属于战后重建状态。
东瀛那边,有着马周、苏定方还有大唐海军压境,要赔偿,割让东瀛南方一半的地方。
现在还不知道结果如何。
但是想来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东瀛在这一战中的损失相对来说,不算很大。
他们是看到情况不妙,就立即逃走了,顺道,还抢了一波高句丽的子民。
沿路一边逃,一边烧杀抢掠。
可以说,这些人直接拉足了高句丽百姓们的仇恨。
唐军追着过来,抓住了一些东瀛的武士,当着高句丽的百姓们面前直接斩首。
也算是给他们报了仇了。
不仅如此,唐军所过之处,纪律严明,还有会高句丽的语言的官吏随军,当初宣传大唐的政策。
什么天朝上国爱民如子。
如今大唐的大军来了,你们的靠山就有了。
大唐是来给你们报仇的,是来给你们一个公道的,是来惩恶扬善的。
等到唐军开始真的主持公道,专门去敲那些豪族的家门的时候。
高句丽的百姓们真的相信了。 这边属于战后重建,不过,大唐这边在思想的教导下,做这种事情也是手到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