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枢密院和军机处的区别291(2 / 2)

李世民轻抿一口茶,再一次开口,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陈卿,自你从青铜门至此,言谈举止间常提及后世之事,令人耳目一新。很多见解,也都是站在了千年之后的世人之角度来思考,故此,我倒是有一些好奇,不知千年之后的世人对宋太祖赵匡胤有何高见?”

陈平安微微一笑,拱手道:“陛下。赵匡胤,史称宋太祖,其人生平事迹,确实值得细细品味。他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大宋基业,其功过是非,非一言可蔽之。”

李世民闻言,目光微凝,似乎对陈平安接下来的言论充满期待。“愿闻其详。”

“先说其功,赵匡胤统一中原,结束五代十国之乱局,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乃大功一件。他实行‘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之稳定奠定了基础。更兼其重视文治,倡导科举,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崛起,文化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陈平安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李世民点头赞同:“赵匡胤确有远见卓识,其治国理念与朕有诸多相似之处。然则,世间之事,有功必有过,陈卿以为赵匡胤之过何在?”

陈平安沉吟片刻,缓缓道:“赵匡胤之过,或在于其未能彻底解决边疆问题,导致辽、西夏等外患不断,给后世留下隐患。”

“再者,他虽重视文治,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将的进取之心,长远来看,或许不利于国家的军事发展。”

“此外,他对于皇位的继承安排,虽有其深思熟虑之处,但‘烛影斧声’之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争议。”

李世民听后,眉头微皱,显然也在思考这些问题。

“陈卿所言极是,治国理政,本就难有十全十美之策。赵匡胤之功过,也影响了宋朝的万世基业,以至于第一步走错了,导致了最终的结局。”

“确实是非常可惜啊。”

夜渐深,月光如水,两人的对话也渐入佳境。

陈平安与李世民,一位是来自未来的穿越者,一位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

一个算是代表了千年之后的那些网民们,对于宋朝的看法和映像。

而李世民则是真正的历史人物,也是大唐的开国帝王,他看待赵匡胤的角度,又和陈平安等人不太一样。

他不是赵匡胤,陈平安也不是赵匡胤,千年之后的世人更不是赵匡胤。

若是真正的置身处地思考赵匡胤之所作所为。

李世民觉得,如若是自己,可能和赵匡胤也差不多吧,重文轻武,防止武将们再一次形成藩镇,割据一方。

“不过,宋朝的枢密院这种特殊的官署,倒是也有意思。”李世民轻声道。

“枢密院,乃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专门掌管军事事务之机构。其设立之初,旨在分离宰相的军权,使文官与武将相互制衡,确保皇权独尊。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权,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陈平安缓缓道来,言辞之中透露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李世民听后,沉思片刻,点头道:“此制确有独到之处,分权制衡,乃治国之要义。然则,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枢密院之设立,又有何弊端?”

陈平安微微一顿,继续说道:“枢密院之弊,亦不容忽视。其一,过度集权于皇帝,虽能巩固皇权,却也易导致决策失误,因皇帝一人之喜怒而兴师动众,非国家之福。”

“其二,文官统军,虽能避免武将叛乱,但文官多不谙兵法,战时指挥难免失当,影响战局。”

“其三,枢密院与兵部、三衙等军事机构间权力划分复杂,易生摩擦,影响军令之畅通。”

李世民听后,眉头紧锁,显然在深思这些利弊。

“你所言极是,治国如烹小鲜,需火候得当,方能成其美味。枢密院之制,虽有其功,亦有其过。若我朝有此制,当如何改良,以趋利避害?”

陈平安沉吟片刻,回答道:“陛下英明,若欲改良,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皇权监督,设立独立机构,对皇帝决策进行审议,以防独断专行。”

“二是选拔懂兵法之文官入枢密院,同时加强武将的文化教育,使文武之道相辅相成。”

“三是明确枢密院与兵部、三衙等机构的职责划分,确保军令如山,执行无阻。”

李世民听后,抚掌大笑,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好一个趋利避害!陈卿,你之见解,实乃我朝之幸。虽不能亲眼见证你所言之未来,但听你一言,胜读十年书也。”

只不过,陈平安觉得枢密院不如军机院。

相对来说,军机处才算是真正适合武勋们的官署,枢密院这种以文制武的官署,弊端和隐患实在是太多了。

当下,又给李世民讲解起来军机院的特点。

陈平安微微一笑,而后从容不迫地解释道:“陛下,军机院,乃是一个集情报收集、战略分析、战术规划于一体的中枢机构。它不同于以往的兵部或枢密院,更侧重于信息的整合与创新战术的研发。”

“哦?愿闻其详。”李世民眼神一亮,显然对此颇感兴趣。

“首先,军机院下设情报司,负责广布眼线,搜集天下军情、民情乃至异国动态,确保我大唐决策基于最全面的信息之上。信息,乃战争之耳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李世民点头赞同:“此言极是,情报确为兵家之重。”

“其次,战略分析司,则是由一群精通兵法、地理、天文之士组成,他们根据情报司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度剖析,为陛下及将领们提供多套战略方案,以应对不同战局。如此,我大唐便能在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

李世民沉思片刻,道:“战略谋划,确是克敌制胜之要。那么,战术规划呢?”

“战术规划司,则是具体作战方案的制定者。他们结合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设计奇袭、伏击、围点打援等战术,确保每一场战斗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同时,他们还负责新式武器的研发与试验,如火药武器、远程火炮等,以科技之力增强军事优势。”

李世民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惊异之色:“火药武器?此等利器,确实要发挥出最好的优势,才能一战而胜之!”

陈平安继续道:“然而,军机院虽利,亦有其弊。其一,权力集中,若管理不善,易生腐败,需有严格的监察机制。”

“其二,信息繁杂,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决策失误,需有高明之士主持大局。”

“其三,新战术、新技术之推广,需克服旧有观念之阻力,需陛下力排众议,方能行之有效。”

李世民闻言,眉头微皱,随即舒展,笑道:“陈卿所言极是,利弊并存,方显世间万物之真谛。我大唐若能善用军机院,必能开创万世基业,青史留名!”

府兵制在大唐初期,自然是行之有效。

但是等到了大唐盛世来临,百姓们安居乐业,如今又没有了外敌的强大威胁。

府兵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还会有着很大的隐患。

故此,李世民必须要对如今的府兵制进行一次改革,才能让大唐不至于出现藩镇割据的结局。

而建立军机院,然后采用募兵制。

纵观历史。

唐玄宗时期的募兵制,一直到了明朝中后期,也存在着募兵制。

所以,府兵制的废除也是在所难免。

只不过,想要建立军机处,也不是说直接建立就能建立起来的。

这需要一个契机。

不过,对于如今的李世民来说,这样的契机,他随手就能够创造出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