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科举之变143(2 / 2)

"这也是我们深入研究过的。"叶知秧取出另一份文件,"每项考核都有详细的评分标准。以实务分析为例,我们设置了问题理解、方案可行性、资源调配、执行步骤等多个维度。同时,为确保公平,采用多位考官交叉评审的方式。"</p>

她进一步解释:"而且,考官也要进行专门培训。明德堂已经编写了评分指南,举办了多次模拟考试。效果证明,这种方式不但可行,而且比单纯评判八股文更客观。"</p>

这时,萧远珩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南方几个大州已经自发开始试行类似的考试方式,效果很好。不少地方官员反馈说,新选拔的人才确实更能解决实际问题。</p>

"既然如此,"礼部尚书提议,"不如先在部分地区试行,看看效果如何?"</p>

叶知秧点头:"正该如此。微臣建议先在江南、岭南等地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同时,给现有的科举生一定过渡期,让他们有充分准备的时间。"</p>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喧哗声。原来是一群举人来请愿,要求见叶知秧。</p>

"让他们进来吧。"叶知秧说,"改革既然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就该听听他们的想法。"</p>

为首的举人进来后,先是表达了对改革的担忧。但当叶知秧详细解释了新政后,他们的态度明显缓和了。</p>

"原来如此。"一位举人说,"如果真能选拔实干之才,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只是我们这些已经准备多年的举子......"</p>

"朝廷自会考虑周全。"叶知秧安抚道,"新政会有五年过渡期。这期间,传统科举与新科并行。诸位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传统考试,也可以尝试新科。而且,明德堂会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帮助大家适应新的考试方式。"</p>

听到这里,举人们终于放心了。有人甚至表示愿意立即参加新科试点。</p>

"诸位有这份心意,实在可喜。"叶知秧说,"科举改革的目的,正是要选拔出你们这样愿意学习、勇于尝试的人才。"</p>

散会后,叶知秧和萧远珩一起整理改革方案的细节。</p>

"想不到大家接受得这么快。"萧远珩感慨。</p>

"其实很多人早就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了。"叶知秧说,"关键是要让他们看到希望,而不是感到威胁。新科举看似增加了难度,实则是给大家提供了更多选择。只要方向对,道路通,自然会有人愿意前行。"</p>

夜深了,明德堂里还亮着灯。叶知秧和一群教习正在研究新科举的考题设计。他们要确保每道题既能考察实际能力,又不失文化底蕴;既要有利于选拔人才,又要发挥育人功能。</p>

"科举改革不仅是考试方式的改变,"叶知秧对大家说,"更是整个教育理念的革新。它将引导学子们关注实际、学以致用,真正实现'学为济世'的理想。"</p>

窗外,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洒下清辉。教育改革的征程虽然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终会迎来黎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