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法律基础与法治观念9(1 / 2)

法律的定义与功能

一、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目的的重要工具。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详细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法律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在我国,法律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这些法律包括宪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多种形式。

从广义上讲,法律是中国法律的整体,即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还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从狭义上讲,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包括宪法在内。

法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没有法律,社会将陷入混乱,人们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二、法律的功能

法律的功能是指法律对社会关系所发生的一种影响,它表明了国家权力的运行和国家意志的实现。法律的功能可以分为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规范功能是从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这一角度提出来的,而社会功能则是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一种目的的角度来认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规范功能是手段,社会功能是目的。

规范功能

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法律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上。它要求人们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动,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规范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引作用

法律对个体行为具有指引作用。这种指引作用既包括确定的指引,也包括有选择的指引。确定的指引一般是规定义务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它要求人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去行动。有选择的指引一般是规定权利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它允许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已的意愿去选择行为方式。

(2)评价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评价他人行为的标准,使人们能够区分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法律判断。

(3)预测作用

法律具有预测作用。通过法律,人们可以事前预计到自已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在法律上是有效还是无效,会有什么法律后果等。这种预测作用有助于人们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4)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违法犯罪者的制裁上。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法律将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这种强制作用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人们不敢轻易触犯法律。

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是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一种目的的角度来认识的。它体现了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在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公共事物管理方面的作用。社会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职能

法律的政治职能是指法律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它要求法律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统治阶级可以巩固自已的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社会职能

法律的社会职能是指法律在履行社会公共事物管理方面的作用。它要求法律必须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民生福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国家可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

(3)秩序功能

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法律的形成保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国家意志在秩序形成中具有重大作用。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国家可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4)自由功能

法律提供给个人选择的机会,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已的模式。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的形式,成为法律权利,使自由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同时,法律通过划定自由的界限,为普遍自由的实现提供前提。即使法律对自由进行限制,也是为了每个人更好地实现自由。

(5)正义功能

法律是正义的体现。它要求人们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国家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6)效率功能

在当代社会,法律对生活的渗透无所不在。这使得法律的效率意义更加重要。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国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法律还可以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7)利益功能

法律确认利益,并通过平衡冲突进行社会控制。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国家可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纠纷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同时,法律还可以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保障和救济途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8)教育功能

法律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公民行为的引导和教育上。通过法律的宣传和教育,人们可以了解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种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法律的定义和功能体现了其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国家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法律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法律的作用和价值,加强法治建设,推动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

法治观念的培养与践行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认识、态度和信仰,是现代社会中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法治观念的培养与践行,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培养途径以及践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法治观念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它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和尊重,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维护社会稳定

法治观念能够引导人们依法行事,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公民普遍具备法治观念时,他们会自觉遵守法律,不轻易触犯法律底线,这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公平正义

法治观念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要求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有助于打破特权思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当公民遇到纠纷或冲突时,他们会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暴力或其他非法手段。

推动社会进步

法治观念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在法治环境下,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追求自已的梦想和目标,这有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法治观念的培养途径

法治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培养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是法治观念培养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父母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引导孩子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学校教育

学校是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加强法治教育,将法律知识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

社会宣传

社会宣传是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法治宣传,通过媒体、网络、公共场所等多种渠道,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理念,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司法实践

司法实践是法治观念培养的有效手段。通过参与司法实践,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法律的运行机制和法律效力,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公民参与司法实践,如旁听庭审、参与法律援助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力量。

三、法治观念的践行方法

法治观念的践行是将法治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需要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维护法治秩序。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践行方法: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公民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乱纪。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卫生规定等社会规范,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同时,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侵犯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等。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