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岁月苍生(八)78(1 / 2)
皇上通情达理,马上命内侍将这个女子带来,交给范讽带回开封府。
就是这个范讽,为官清廉,很看重名节。他任御史中丞时,御史台有个阍吏,就是御史台守门的小吏,他在御史台守门四十多年,前后经历了二十个中丞,名符其实是个老资格,如今已是老吏了。
老吏人很正派,又能讲说御史台的历史,还特别擅长评价御史中丞办事的好与坏。每当见到中丞打招呼时,以所执之梃杖,来表达自己对中丞的看法,中丞事办得好,他则横握着梃杖,反之则竖其梃杖。久而久之,这成为御史台的一条不成文规矩,凡是为中丞者,都怕见到他的梃杖竖直而握。范讽任御史中丞时,办事公正严谨,声望很高。老吏每次见面唱喏,必横其梃。
有一天,范讽忽然看见老吏的梃杖直握着,他赶紧停下脚步,大惊失色地问道:“你的梃杖今日忽然直立,是不是看到我有什么过失了?”
老吏开始还支支吾吾不肯说,范讽再三问,老吏乃说道:“昨日见中丞召客,亲嘱庖人做饭,庖人刚走,又叫回来,反复叮咛了四次。大凡管理者,依法律规章去看下属的行为做法。即使发现下属真的有违法度,那么还有规定的法条去管,昨天又有什么事劳烦中丞大人喋喋不休呢?假如朝廷让中丞管理天下大事,若都像这样子喋喋不休,岂不又辛劳而且又讨人厌吗?我心里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就将梃杖直握着了。”
范讽意识到,像这样婆婆妈妈地管理国家大事的确是要误事的,老吏的见解一针见血,他惭愧地笑着道谢。第二天再见到老吏时,梃杖又横握着了。
柳永经常傍晚后出家门散步,见到邻舍的大人小孩在院子外面吃饭,虽然是粗茶淡饭,吃得却是那么香甜,他不时地和人们点点头打个招呼。柳永忽然觉得,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原来是蛮幸福的,宽松的环境,惬意舒适方便的生活,人们又懂得欣赏歌舞崇尚文学艺术,一切的一切都是蛮美好的,他又诧异过去怎么没有体味到。
他想到在这个时代,当官是满惬意的,做为朝廷的官员,名声地位身家性命都有安全保障。自太祖立下誓碑后,到四帝赵祯八十年间未见有惹上杀身之祸的,上言激烈大不了贬官,多数人还会官复原职,有些人就为了沽名钓誉,赚来一个敢谏的名声。
生活在开封的市民是幸福的,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方便,大到请客大办酒席,花点儿钱就有人张罗,不用操一点儿心。小到修缮几片屋瓦,通个地沟,到街市上就能雇到人手。甚至你想找个奶妈,送个物件到哪儿,都有专门干这类事的人。
而在市民阶层里更底层的小商小贩,活得也很自由轻松。他们不用担心官府的申斥、驱赶、查抄,不必害怕大商铺的排挤及流氓无赖的搅扰,无论街头巷尾,酒楼歌肆周边,寺庙内外,特别是汴河沿岸,到处都有见缝插针的摊贩,还有许多游动的小贩身影在叫卖兜售着各种小商品。
八
皇帝是清醒的,他知道表面繁华的下面是国家财政的捉襟见肘,为此他带头自律。
柳永自担任屯田员外郎后,对于国家经济状况和社会现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他由衷地认为当今皇帝是个好皇上,仁义节俭宽厚,皇上在位几十年,对臣民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得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还发行了一种纸币(官交子),文化事业更是得到很大发展。
皇上宅心仁厚,有相当大的肚量,甚至谏官的唾沫星子都喷到自己脸上,也只是背地里发几句牢骚而已。
但柳永也看到这个皇帝的确不好当,这个时期军队总数已达到一百二十余万,军费开支占去赋税的十分之七。土地兼并严重,公卿大臣占地往往千顷以上,直接伤及到百姓利益。
早在刚坐上皇位不久,赵祯皇帝就意识到先皇东封泰山,西祀华汾阴,大兴土木的无度奢侈必然导致国家的衰亡。他看到国史记载的玉清昭应宫兴修记,感慨地道:“此虽为太平盛事,然亦太过,当时执政大臣及修造者不得不任其责。”
吕夷简在一旁附合道:“府库一空,至今不充实,都是由此缘故。”皇上点头道:“如此之事,朕当戒之。”
亲政之后,皇上下令停止修造宫观,裁减僧道人数,缩减为后宫打造珠玉饰品的作坊规模,并下诏成都等地每年进贡皇宫的绫锦罗绮、透背、花纱等减少三分之二,余者改为供应军需所用的绸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