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永贞革新,唯一被宦官逼迫退位之帝王258(1 / 2)

唐德宗之后便是唐顺宗。

写起这位大唐的第十一位皇帝,陈平安的心中多少还是有一些遗憾的。

记得那个帖子的贴主也是义愤填膺。

分析了永贞革新要是能成功,绝对可以给大唐重塑龙脉,延绵国祚。

可惜,永贞革新失败了。

而唐顺宗李诵也成为大唐第一个被宦官给逼迫退位让贤,禅位于太子李纯。

可能……也是唐朝唯一的一位被宦官给逼迫退位的皇帝。

皇权已经衰败到了这种地步。

大唐走向灭亡之路,也就更快了一步。

刘禹锡、柳宗元这两位大唐时期的名人,也是在这时候被贬为司马。

所以也有另一个叫法——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

当然,这个时期,还有一个主要矛盾,存在于朝野上下,以至于皇权衰败。

那就是朋党之争。

李家是在关陇世家的支持下夺了天下。

故此,李唐时期,有一个看不见的不成文的规则。

叫做‘关中本位政策’。

这时候,朝堂之上大部分都是关陇世家的官吏。

当然,也有这山东士族、外廷士大夫这些人,他们分布于朝野上下,共同治理李唐的天下。

武则天执政以后,专尚进士科,提拔了一批寒俊。

而到了唐德宗末年、唐顺宗时期,已形成了南方寒俊与原来的关中士族、山东士族相抗衡的局面。

南方寒俊与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朋党之争的形势渐渐形成。

这一点,那个贴主写的也是十分的详细。

比如,诗豪刘禹锡就出身于苏州嘉兴,算得上是南方才俊。

而柳宗元出身于河东柳氏,韩愈出身于河南河阳……。

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思想之影响也非常深远,特别是在倡导古文·运动这件事情上,给后来的一些改革,提供了思路。

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

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这些……陈平安也都写了上去。

有时候,他所讲述的那些前世的网友所总结的经验之论,又或者是一些专家学说,都是根据现代化来讲述。

而韩愈不一样,他是唐朝人,是距离这贞观一百多年以后的人。

他的思想其实和这个时代距离更近,也就更容易被理解。

韩愈的“道”,是主张“忧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的,也即是主张“兼济天下”而不赞成“独善其身”。

可以看出,他虽然继承了儒家“兼济”的思想,却又有所不同。

这在当时是相当积极的一种政治态度。

韩愈还曾希望做个谏官。

他在《龊龊》诗中说:“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

做个谏官,这是唐宋两代一些忧国忧民的庶族地主阶级文人的一个共同愿望。

因为谏官的地位虽不高,却有言事进谏的机会。

这一点,和如今撰写稿子,投稿给秘书监的一些学子们,又有一些相通。

陈平安也就愿意在韩愈的身上多做一些笔墨。

韩愈并非柳宗元这般出身于名门世族,而是庶族阶级,进士及第之后,任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后又被贬阳山县令,遇赦,调江陵法曹参军。

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可以说,他算得上是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也就见到了藩镇割据对于国家的影响,对于百姓们安定生活的影响。

故此,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言行是明显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他积极主张讨伐淮蔡,并且亲自参加了这次战役,淮蔡平定之后,韩愈还奉命写了《平淮西碑》,此碑行文鲜明地表达了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同时,韩愈也是一位关心社会现实、反对佛老的官吏。

在唐代,反对佛教虽不始于韩愈,但兼辟佛老,则以韩愈为最。

他历数自古帝王长寿者不曾奉佛,而奉佛者大都短命。

只不过,他这般行为,等于冒“天子”之大不韪,在当时真是敢发狂言。

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情况下,而能独立不惧,是很难能的。

最终也因此而被贬。

直到唐穆宗即位之后,才被复用。

可惜,这时候的大唐已经是日薄西山,永贞革新失败之后,直接断送了大唐王朝最后一点中兴的希望。

陈平安一边写,一边摇头。

若是他穿越到了这个时代,遇上了德宗、顺宗这样的帝王,估计也就老老实实当一个富家翁。

若是直接掉在了他们的面前,估计也就只能是装模作样,把自己先打造成一个仙人,找机会,能溜就溜吧。

幸好。

他直接掉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算得上是八辈子的福气了。

李世民看完了陈平安所写的大唐第十一位帝王的史册。

对李诵的描写不多。

毕竟,这位当年登基为帝,当年就被宦官给逼迫退位让贤了。

而大部分的笔墨,都在描写永贞革新,以及刘禹锡、柳宗元、韩愈三人的身上。

韩愈的笔墨是最多的,还是贯穿了三位皇帝。

只不过,看起来,这位三朝元老也没能扶起已经快要倒塌的大唐。

永贞革新在废旧革新,罢宫市五坊使、取消进奉、打击贪官、打击宦官、抑制藩镇等。

其所作所为确实是有着中兴之象。

可惜,王叔文这些人还是没能斗得过宦官。

或者说,李诵的实权已经没了。

在藩镇割据之下。

李诵也就没了兵权。

而没了兵权的皇帝,就相当于是老虎没了爪子和牙齿。

没了爪子和牙齿的老虎,还能打得过谁呢?

当年登基为帝,还没一年,就被宦官给幽禁起来,也是唐朝二十一位皇帝之中的笑话之一。

若是刘禹锡等人有兵权,在俱文珍政变的时候,来一个反杀,说不得这个永贞革新也就成了。

李世民现在看史册,心态也是非常稳了。

看到宦官能够幽禁皇帝,也仅仅是蹙眉,有一些温火。

等看完永贞革新的内容,以及失败的缘由,再加上,刘禹锡、柳宗元、韩愈三人,也不过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是李家对不起刘禹锡、柳宗元、韩愈三位王佐之才啊!”

李世民合上了史册,放在了一边,感慨地说道。

也不知道,刘禹锡、柳宗元、韩愈三人若是能听到太宗的这一句感慨,会如何?

陈平安也是有一些唏嘘。

李世民继续道:“朕当初也听闻你讲述过皇帝之所以用宦官的原因,其一,在于文官、武将不被帝王信任,文官有着朋党之争、武将又喜欢拥兵自重,故此,皇帝才会重用宦官。”

“其二,是因为皇帝有意在借用宦官的力量,作为自己制衡朝局的手段。”

“其三,宦官在军事上的作用,一个是掌握兵权,唐朝中后期,皇帝对武将和地方节度使的猜疑日益加深,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皇帝开始将部分军权交给宦官。宦官通过担任神策军等禁军的中尉、监军等职务,掌握了京城和地方的军权,成为皇帝在军事上的重要支柱。”

“第二个是监军制度,唐朝实行监军制度,宦官被派往地方监军,监督武将的行为,防止武将叛乱。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为宦官干预地方政务提供了机会。”

“其四,宦官的日常陪伴与亲近感,宦官作为皇帝的后宫成员,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与皇帝呆在一起,除了皇帝休息时间外。这种日常的陪伴使得皇帝对宦官产生了亲近感和信任感。”

“还有隐秘事务的处理,宦官经常参与皇帝的一些隐秘事务的处理,如传递密旨、打探消息等。这些工作让宦官更加了解皇帝的意图和心思,也使得皇帝更加依赖宦官。”

“其五,皇帝个人喜好和信任,如李隆基宠信高力士。还有朝中无人可用,一个一个都不听话,皇帝只能是重用宦官,让他们来治理国家,从而加强皇帝自身的皇权。”

“这五条,便是宦官权柄越来越大,甚至是在李纯时期,超越了皇权的原因。”

“可其中的皇帝之喜好,又或者是朝中无可用之人,这是无法避免的吧?”

陈平安点了点头,回道:“是的。”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

他就算是定下一个祖制,宦官永不得干政。

估计也是枉然。

毕竟,秦朝之赵高、汉朝之十常侍等,也算是前车之鉴,却还是改变不了宦官专权的大势。

李世民又沉思了良久,才开口道:“唯一能够避免宦官专权之隐患的办法,那就是……不设此官署!”

什么叫做不设此官署?

自然就是不再有宦官这样的人。

没有了宦官这样的人存在,自然也就不会再有皇帝重用宦官的情况出现。

可是,皇宫之中不用宦官,只用宫女,可以吗?

这也是一个问题。

陈平安则是开口道:“陛下,此法不太可能有效避免宦官专权。”

“陛下知晓了宦官只隐患,太子、太孙、玄孙等人不知道啊。”

“就算是陛下说于他们听了。”

“可是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帝王也知道,却也不一定还会照做。” “毕竟,宦官在皇宫之中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

返回